首页 体育 食品 亲子 财经 游戏 生活 新闻 汽车 科技 健康 酒店 房产 智能 商业 娱乐 时尚 教育 文旅

通讯丨播撒希望的种子——“非洲母亲新农场”托起马达加斯加妇女与家庭新未来

2025-10-14 HaiPress

9月29日,在马达加斯加马义奇镇,当地农户姆博拉蒂亚娜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新华社发(西塔卡·拉乔纳里松摄)

新华社塔那那利佛10月13日电通讯|播撒希望的种子——“非洲母亲新农场”托起马达加斯加妇女与家庭新未来

新华社记者李卓群凌馨

清晨的雾气尚未散去,位于马达加斯加中部高原的马义奇镇,稻田里已是一片忙碌,29岁的姆博拉蒂亚娜正忙于栽插秧苗。

姆博拉蒂亚娜告诉新华社记者,她过去常因收成不足发愁,担心孩子学业被迫中断。但自从在“非洲母亲新农场”的培训中学习科学育秧和田间管理方法并应用于实践后,看着秧苗越发旺盛的长势,她的心踏实了。

9月29日,在马达加斯加马义奇镇,当地农户苏卢曼皮乌努纳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新华社发(西塔卡·拉乔纳里松摄)

“非洲母亲新农场”是由中国湖南省妇联牵头,联合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和袁氏种业公司推动的对非农业合作项目,旨在通过技术培训与资源支持等方式,帮助非洲妇女提升劳动技能,促进减贫与性别平等。

水稻是马达加斯加的重要农作物,但受种子质量和种植技术等限制,产量普遍偏低,抗灾能力弱。

31岁的马义奇镇妇女费努也是“非洲母亲新农场”项目的受益者。作为独自养育两个孩子的单亲母亲,她过去常觉得前路渺茫。“以往,我们只能凭经验播种、灌溉,辛苦一年,却收成有限。学到科学种植方法后,我相信自己能一步步改变生活。”

这是3月25日在马达加斯加马义奇镇拍摄的中国杂交水稻高产示范基地的示范田一隅。新华社记者 李亚辉 摄

“我希望通过中国专家的指导,能更好地掌握肥料配比等农业技术。”新学员苏卢曼皮乌努纳与记者分享她的计划时说,“我想从事可持续农业生产,改善家庭生活,保障孩子教育。收入增加后,我打算买辆摩托车,把农场做大。”

马义奇镇距离马达加斯加首都塔那那利佛不远。今年9月,“非洲母亲新农场”项目在首都近郊的索阿维那职业技术学校正式落地,湖南省妇联与马方相关部门代表共同为学校挂牌。

3月26日,在马达加斯加马义奇镇,当地农民走在中国杂交水稻高产示范基地示范田中的田埂上。新华社记者 李亚辉 摄

挂牌不久后,一场远程农技培训随即展开。远在长沙岳麓山实验室的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专家通过视频连线,给学员们耐心讲解从秧苗培育到田间管理的关键技术。学员们边做笔记,边踊跃提问,眼神充满专注与渴望。这样的培训虽只是起点,却让她们对未来多了一份期待。

“这项合作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因为它聚焦于培训和赋能妇女。只有掌握技能,妇女们才能真正实现独立。”马达加斯加前技术教育与职业培训部部长玛丽·马塞利娜·拉苏卢阿里苏阿说。她特别提到,中国专家教授的杂交水稻技术,让许多非洲农村妇女看到了改变生活的可能。

这是3月25日在马达加斯加马义奇镇拍摄的中国杂交水稻高产示范基地的示范田一隅。新华社记者 李亚辉 摄

据湖南省妇联统计,“非洲母亲新农场”项目迄今已帮助1150名非洲妇女获得就业机会,1862人接受技能培训,950个家庭的生活条件得到初步改善。随着项目持续推进,越来越多参训妇女开始崭露头角,她们在田间交流育秧心得,在课堂上分享防治病虫害的经验,用亲身实践带动更多女性迈出学习与自立的第一步。

傍晚时分,马义奇镇的稻田里,微风拂过新苗,姆博拉蒂亚娜露出笑容。对于她和家人来说,眼前这片稻田承载着一份稳稳的幸福。而对马达加斯加更多女性而言,“非洲母亲新农场”播撒的是希望的种子——它们将在这片土地上扎根生长,成为托起更多女性及其家庭美好未来的希望。

(责编:刘洁妍、张悦)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站所有资源全部收集于互联网,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如有版权或知识产权侵犯等,请给我们留言。
      联系我们   SiteMap